服务热线全国服务热线:

新闻中心

第十八届深圳“创意十二月”:创意为谋 激活城市创造力

发布时间:2024-04-10 07:18:52    来源:bob现在网址是多少


  2022年12月16日,一年一度的深圳“创意十二月”如期而至。第十八届深圳“创意十二月”以“设计之都点亮梦想之都,创新之城激发时尚之城”为年度主题,再次吹响创新创意的号角,62项重点项目及数百项创意活动在全城开展,多维度、立体化呈现深圳创意激发出的城市活力。

  在这场全城全民的创意嘉年华中,南头古城“阅夜乐精彩”创艺集、华侨城二十四史书院系列创意活动、2022第一届沉浸式互动创意体验季、第四届民族非遗创新精品展暨“铸梦杯”第四届中华民族文创设计大赛、粤港澳大湾区(深圳)粤剧周、“鹏城艺韵 烙话光明”光明区第七届烙画艺术节、第三届传承之美“非遗跨界时尚秀”系列主题展、全国曲艺培训表演基地艺术周、人人都是创意家—南山区全民创意大赛、海上世界文化艺术中心首届新锐艺术市集、2022深圳国际低碳城·公共艺术展等活动轮番登场,精彩纷呈,一同营造出浓郁的本土创意创新氛围。

  从历史中探寻未来当我们回溯历史,深圳创意的蒙发与设计的崛起从历届GDC设计奖中有迹可循。作为第十八届深圳“创意十二月”的重点活动之一,“影响中国未来的设计·GDC设计奖三十年”专题展系列活动通过获奖精品回顾展、主题海报邀请展、深度人物访谈以及文献展&文献出版四大板块内容,系统梳理出790份历史档案、360个关键时刻、550件作品、128位亲历者故事等,全面回顾奖项过去30年风雨历程以及其中最具影响力的中国平面设计作品,完整勾勒出中国现代平面设计的肖像轮廓,并以此为起点开启全新的未来创意之旅。

  走进展览现场,入口处极具视觉上的冲击力的LOGO装置由GDC立体字母组成,也是展览的“打卡点”所在。装置前方地面上,是由GDC字母投影形成的数字“30”,揭示了GDC设计奖走过的三十年历程,“影”也与GDC“影响中国未来的设计”这一主旨形成呼应。而这一LOGO设计也奠定了本次GDC设计奖三十年专题展系列活动的核心视觉。

  “GDC设计奖作为全世界华人圈中影响力非常大的平面设计奖项,其LOGO设计必须要大方、经典,不能有太多小技巧。展览活动海报,我们采用实物拍摄的方式,耗费一周时间完成,将LOGO中关于‘影’的创意,运用独特的摄影语言做了一次更为丰富与生动的表达。”设计师廖波峰解释称,“系列海报共三张,黑白色调,我们通过对投影的‘平面化’处理,以及调整投影组合在画面上的数量,使其形成强烈的韵律感与恒久感,以此向过往三十年GDC设计奖中产生的无数经典致敬。同时,我们还探索了LOGO在不一样的材质与形态上的演绎,创造性地设计出了徽章、陶瓷杯、书立、邀请函等系列实物。”

  手工、互动性、社会性议题是廖波峰的核心创作手法与理念,在本次展览中亦有体现。“除‘GDC’与‘30’的投影组合由实物拍摄而成外,展场入口处的装置也是手工打造。有别于3D电脑建模渲染,手工制作的细节丰富,是电脑无法模拟的,这也是我对工匠精神的一种坚守态度。”廖波峰表示,在展览特别单元中,他还发起了一场与GDC设计奖的互动性对线位与GDC设计奖三十年历程息息相关的人士,向他们寄送了主题定制写信物料,邀请其为此次活动撰写一封亲笔信,并通过平邮的方式送达组委会,最终将30封信件一一摊开,交叠展陈于现场,体现出GDC设计奖广泛的社会影响力的同时,也达成一项充满感动与趣味的互动创作实验。“三十年的主题很宏大,这场书信对话却很个人。往往这种个人的内容是最能打动人心的,我称之为‘真人、真事、真情、真感动’。这也是对展览宏大叙事的一种补充。观众在现场,可静下心来阅读每个人与GDC设计奖的故事。”

  “影响中国未来的设计·GDC设计奖三十年”专题展主题形象衍生物料,设计:廖波峰

  在廖波峰看来,“做自己”特别的重要。“每个时代、每个人的生活方式都不一样。在当下设计趋同的大背景下,身为设计师的我们一定要找到自我真实的兴趣点,寻找自我的特色。同时,不论使用何种技术方法、何种表现形式,设计的核心仍然在于创意与创造力,这也是电脑AI无法替代的。”廖波峰说。回顾GDC设计奖的三十年历程,在设计师心中,2011年不同寻常。这一年,“西风”已去,一场中国文化觉醒悄然开启。“历经数十年的西化式学习模仿,我们开始重新审视自我,寻求建立属于自身个人的设计语言。也正是这一年,GDC的主题正式改为‘影响中国未来的设计’。”说:“归根结底,这需要回归我们的文化母体。汉字是中国文化核心中的核心,汉字设计恰是中国平面设计的脊梁所在。”

  同年,以汉字为基,开始了一次“汉字字体实验”。“汉字作为记录语言、承载文化的符号,本身就是一种极致的艺术,它超越了视觉的形式美,沉淀了思想的智慧,已演变成为一门充满哲学玄奥的美学。”解释称,2011年前后,汉字繁简之争屡屡见诸报端。“当我细考其历史后发现,汉字形制演化实则与中国文化发展进程一脉相承。汉字字体的稳定是暂时的,演变才是主流。我们对于汉字要秉持一种动态观。汉字的简化只要合情合俗即可。”基于此,他对汉字字体做了一次简化重构实验:将书法行草结合,进行象形简化,有方有圆,方圆结合,避免方块字的匠气,并结合当下生活深化造字。

  “月落乌啼霜满天”是这次实验创作的首行汉字。其中,“月”字从观月之形而来,在月弧形中点上两点,代表月上之披的紫云;“乌”字直接以鸟形演变,将草书与象形文字相结合设计而成;“天”则借乾卦中的三横用以表示。有意思的是,不论字形如何变幻,当你细细观察,总能察觉其含义,这也正是汉字这种象形文字的魅力所在。凭借前沿的创新理念,“汉字字体实验”获得了2011年GDC设计与文化的最佳设计奖。

  “执迷使我的生活一团糟,却提升了我的作品品质”,2009年GDC设计奖环境设计奖,设计:Stefan Sagmeiste

  面向未来,中国设计当怎么样发展?对于而言,由设计手法、色彩技法、多维技术等的变化所带来的趋势,仅是一种表达方式或形式的转变。设计绝不可停留于表面。唯有由设计传达出来的思想是永恒的,它的核心是立足和扎根于本土文化。有思考的设计犹如一杯热茶,当人饮下,能品能茗还有回甘;亦犹如一杯好酒,历久弥香。与此同时,从大环境来看,设计离不开创意的土壤。深圳“创意十二月”作为一场全城普惠性的创意活动,为深圳设计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有了好的土壤,自然会生长出创意的种子。”科技点亮创意光辉随着科学技术的更新迭代,艺术的载体和边界正被不断打破,从而改变着人们对自然、生态、文化以及艺术本身的认知。在“感知之维—2022港澳视觉艺术双年展(深圳站)”中,30余位/组来自香港、澳门、内地的艺术家站立在时代前沿,共同将艺术创作聚焦到“科技”领域。他们以独立的单元形式,构成了平行的对话关系,展现在粤港澳大湾区深层次地融合发展背景下大湾区艺术家对“艺术与科技”的最新探索。

  自2008年举办以来,“港澳视觉艺术双年展”已成为推进内地与港澳青年艺术家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本届“港澳视觉艺术双年展(深圳站)”在以往仅有北京站的基础上首次设立。“深圳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中心城市之一,是上万家科技公司的丛林,是创意文化、艺术与设计的都会,举办本届展览是其在科技与艺术的融合发展路径上迈出的崭新一步。”本届双年展策展人张新英说:“如今,如何在外在于人的设备与人的内在之间建立联系,并构筑有机系统,成为许多新媒体艺术家讨论的重要主题,以该主题为指引,互动、参与和分享成为艺术家热衷的新方式。在这一过程中,‘感知’成为链接着艺术与主体、客体三者之间关系的最核心力量,而艺术家对于机械和数字媒介的应用方式和通过他们的作品所传达的人文理念则构成了当下对艺术感知的多重维度,即‘感知之维’。”

  “在各类技术加快速度进行发展时,我们更应该注重人本身的感受。”来自广东省的艺术家梁链喜说。他与艺术家陈荣彬组成的“01小组”在本届双年展上带来了互联网艺术作品“爆款墨丘利”,通过让网络主播走出室内直播间到大自然中贩卖“艺术概念”,呼唤大众从互联网走向现实世界。“‘爆款墨丘利’创作始于2020年,灵感来源于肆虐全球的新冠疫情。那一段时间,人们之间的物理接触慢慢的变少,不断参与着由网络虚拟世界构造的社交活动中,其中网络直播带货最为典型,由此产生的商业模式也呈井喷式发展。”陈荣彬解释说:“网络主播的情感式销售方式总是引导着大众在不经意之间完成消费,大众在这一过程中渐渐失去了其自然属性。基于此,‘爆款墨丘利’试图通过卖虚无、卖概念的‘荒诞’方式来解构直播卖货的商业模式,让大众在买卖中反思消费本身的意义,引导他们对快餐式、碎片化的时代发出反思。”

  “在科技的革新之下,人类有限的感官与知觉维度可以超越自身的极限。”香港艺术家张瀚谦如是说。由其创作的沉浸式艺术装置“Cinemorpheque”从多部香港经典电影中的“春”“夏”“秋”“冬”标志场景汲取灵感,并提取成四套截图为创作基础;用人工智能技术分析学习了过万幅不同地域的四季风景后,生成了一套以抽象粒子构成的虚拟季节变形视觉。透过感官互动,该作品引领观众进入另一个维度的大自然。“‘Cinemorpheque’挑战了时间与空间、物理与虚拟之间的界限,不但可以让观者感受四季变迁,还能令其沉浸在由AI操控的崭新景观领域中,穿梭于虚实之间,重新思考时域的规律和科技和自然之间的关系。更重要的是,它展现出了一个全新的电影美学观,未来的电影场景可以用AI的方式去创造,观看电影的时间点亦可由观者自由控制。这将打破现今电影院的共时性播放惯性。”张瀚谦如是说。

  在澳门艺术家吴少英看来,公共艺术作品或许有着疗愈身心的作用。“作品‘韵律10’呈现出的虚拟水流与地面形成了一个湖面空间。当观者步入空间,视觉粒子会随机出现,耳边会响起此即彼伏的梵音,令其放松心情,沉浸其中,彷彿为他们在心中打开一扇门,以面对自己最柔软、最脆弱的一面,释放真诚的自己,达到一种疗愈心灵的作用。”吴少英说。事实上,“韵律10”是基于纳维-斯托克斯方程、混沌理论以及错综底层逻辑等代码创作而成的数字水墨。虚拟水墨粒子在通过公式计算所形成的无数湍流中显示着清晰的动态痕迹,数以百万计的粒子不断被冲击、旋转、拉扯。“创作程序与澳门实时天气数据相连接,采用数字技术模拟了与阴、晴、多云、风暴等天气相关的变化。这种通过数字艺术把物理世界(澳门天气)和虚拟世界(程序画面)链接在一起的方式,呈现出了可控与失控间的动态平衡。”

  创想生活无处不在漫步深圳街头,随处可见的公益广告不仅是城市文明的“形象代言”,也成为抒发创意的载体所在。为将公益广告融入市民日常生活,第十七届设计之都(中国·深圳)公益广告大赛面向社会征集各类视觉作品,历经三轮评审后,29件获奖作品脱颖而出。“越是公益性质的设计,越是需要用更多、更好的创意去引发大众的共鸣与思考。”设计师赵刚如是说。由他设计创作的“深港一家亲”获得了本次大赛平面类金树奖。作品以象征大海的蓝色调为背景,以深港二字的共用偏旁——“氵”为创意切入,并将“氵”的最后一笔作为龙舟载体,展示着深港两地血脉上同祖同源,地域上一衣带水的紧密联系,以及两地同舟共济,共谋发展的广阔前景。

  有趣的是,“深港一家亲”的创作灵感源于邻里间的温情小事。“刚开始想创意时,做了好几稿都不满意,令我十分苦恼。直到某天晚上9点多,隔壁女邻居拿了其先生钓的四五条野生鲫鱼到我家并赠予我,令我十分惊喜。平时我们两家交往并不多,只是见面打个招呼、聊上几句的关系,但这却丝毫不影响邻里间的友好。”赵刚补充说:“看着邻居送来的鱼,我突然间就顿悟了。深圳和香港之间实际上也是这样一种和睦的邻里关系,它们不仅是地理位置上的近邻,从历史走到今天,他们甚至早已成为共同体。基于此,从‘深’‘港’两个字都有偏旁‘氵’出发所作的‘深港一家亲’希望传达出深圳和香港邻里互助、一起发展、共生共赢的一种精神。”

  当创意延伸至城市生活的每个角落,各类创意市集孕育而生。特别在“创意十二月”期间,深圳的街头巷尾集结起一群有趣、有范儿、会生活的先锋创意人、生活家,他们将有温度、有趣味的创想融入生活,串链街区、点亮城市。在华侨城创意文化园(OCT-LOFT)举办的T街创意市集“创意营地”便汇聚起不一样的原创设计力量,通过与工作坊、小型展览、演出等艺文活动联动,已成为国内周期密集、场地设施稳定的街区型创意市集代表。

  2022年的“创意营地”活动上,“创意氛围”“文化气质”“潮”成为吸引人们关注的关键词。在Dr.Wong主理人马玉萍看来,美好生活需要仪式感,大自然馈赠给人们的惊喜总是超乎想象。“我们试图回到大自然的原点,仔细探究每一种植物的香气和能量,将他们协同碰撞,构建出一种能量香气组合,除了香气愉悦,也疗愈我们的身心。”喜马拉雅山脉高耸且孤寒,生长在这片净土上的芳香植物也具备纯净坚韧的自然能量,在此基础上,Dr.Wong致力于把土地与植物的生命力和能量带到生活中。而独立首饰设计工作室师尧原创(SPACE-SHI)主理人师尧在航空大院长大,自幼对机械和手工艺兴趣浓厚,钟情于制作各类太空题材和元素的玩具。他以太空人为首饰设计主线,把微雕工艺手法和技巧融合到银饰创作中,并把儿时玩具里的球形关节加入进来,让首饰设计变得更有雕塑感、趣味性和想象力。自2017年以来,他以过去、现在、未来三个时间维度创作了一系列太空人造型首饰。其中,未来系列以宇宙探索为主线,以月球、太空人、飞船为创作元素,截至目前已完成2800多件作品的创作。作品“玉兔太空人”便借鉴了中国传统神话中玉兔庆中秋的故事,同时致敬中国首辆月球车玉兔号成功登月,设计兼具神秘科幻感和机械感。只见银色质感的兔子戴着太空蓝的氧气面罩,穿着酷酷的太空服,氧气瓶等宇航员“装备”元素一样不少,而一只微微弯曲的耳朵、一只比着“耶”的手,又给太空人增添了趣味性的温情和可爱。

  在G&G创意社区举办的“暖冬原力Chill计划”则以自然、松弛、烟火气为关键词,鼓励和激发具有在地性的创意文化,让市民们充分体验创意带给生活的提升与美好改变,彰显“艺术设计融入生活”的城市新生态。“让无聊的生活变得有趣一点”在充满“实验感”的服饰设计工作室HUOWUS手袋系列中得到充分体现。设计师将手袋与塑料袋结合,通过“双眼”的设计让它秒变头套,表达一种反转的无厘头情绪,又借此探索物品的多元价值,利用不一样质感的材料以手工形式制成。HUOWUS主理人兼设计师asha表示,头套手袋最开始是HUOWUS某成衣系列的拍摄道具,为贴合“价值转换”的概念,选择了塑料袋这种随处可得随时可弃的材料,并以开眼洞的形式为其注入生命。后来,拍摄道具逐步演变为手袋小系列。“开一双眼睛让万物活过来”的设计点也越玩越嗨。“我在制作的过程中发觉自己像是在创造一个个新朋友,一个个生活中的新角色。各种款式陆续出现,如手工钉珠的重工款是低调却闪亮的朋友,格子布的铆钉款是玩朋克的朋友,爱心眼睛款是永远心中有爱的朋友……头套手袋的风格也慢慢变得‘可爱、有趣’。”

  在市集中,不期而遇的随想点亮平淡生活,经典永续的设计则跨越时空与人们长相厮守。中古家居买手店Yi:haus将目光投驻在上世纪中期的德国经典设计。Yi:haus主理人王绍宜表示,1960年代前后开启了太空时代,激起人们对太空的无限憧憬,设计师们展开大胆想象,设计了一系列融入更多有机几何曲线,造型更大胆更具未来感的作品。比如由E.A.Sundermann设计、Fürstenberg瓷器厂制造的陶瓷花瓶形似UFO,由圆柱形拉出六边形构成,曲线造型圆润,极具空间感和未来感,承载了设计师对太空世界和UFO的想象。1960至1970年代,欧普艺术盛行。这一段时期的作品通常由线条或几何形状按一定规律排列组合,形成视觉错觉塑造立体的空间感。由Christa H?uslerGoltz设计、德国Rosenthal瓷器厂制造的欧普艺术花瓶器形由扭转堆叠的方块组合而成,像是一栋别具风格的建筑。2014年,由建筑事务所BIG设计的迈阿密Grove at Grand Bay大厦巧合地对应了这个花瓶的形态,成为那个年代极具未来性的设计实例。

  创想生活既要有精妙小物点缀,更需有质感的美好空间承载。在G&G创意社区中,LA VIE物质生活空间试图在人居尺度与惬意节奏之外,以有趣灵魂的聚集上演着关于美好生活的可能,让人与人之间重拾彼此交流的欲望,让人与周边的“世界”发生关系,同时也让每个个体诚恳地面对他人、释放自己、融入群体。在与弥云斋携手呈现的器物美学展“器韵”中,LA VIE物质生活空间以器物为由,以日常茶酒事为场景,打造可沉浸体验的东方茶室空间。这种“近身”式的展陈方式,让充满才华和创造力的人们,在闲适自在氛围中得以完成高质量社交和碰撞。

  百年老村的艺术波流城市化进程加速带来传统村落与乡土记忆的消失,如何留住乡愁与集体记忆,继而让老村焕发新的活力和光芒?“方二波流”当代艺术展以沉浸式建筑装置艺术展的形式,让历史痕迹对话当代艺术和数字技术,寻找人居环境演变的内在逻辑。本次展览在深圳市龙华区方二村展出,为期两个月。

  “方二”即是展出场地,现已无人居住的百年客家老村方二村,建有依山傍水的排屋;“波流”一词最早见于《庄子》,近年来常出现在游戏中。在策展人孙犁眼中,“波流”同时描绘了变化中的水流以及水流之下沉静的本质,一如瞬息万变世界中不变的本真—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愿景。无论所处时代是波澜壮阔亦或小桥流水,人们努力追求美好生活的精神值得传承和延续,“让老村‘重生’不是切断过去,而是将连绵不断的希望照进现实。”孙犁说。

  与常见的、聚焦艺术品本身的“白盒子”式展馆不同,孙犁希望让艺术品与老村建筑发生反应,甚至和合而生,让现在与过去、物质与非物质等多层次的信息碰撞交织,形成高维度信息流。行走在方二老村,观众可于院落、天井、墙角、灶台间与艺术作品不期而遇。场地最大限度保留了老村建筑原有结构和原居民物件,如藤筐、铁铲、墙壁上的镜子和年画等等。参展作品兼有新创旧作,包括绘画、装置、影像等多种形式,作品根据创作内容与民居位置关系进行布局,艺术家在布展时还结合展出空间进行了二次创作,意图用当下语境探讨文化认同、族群关系、生态危机等话题。

  方二老村的排屋前有水塘、后有山丘,体现客家人重视住宅“风水”,艺术家于童的灵感就来源于此。作品“金玉满堂”设于天井,传统“风水”认为此处是住宅的“气口”,可聚财、养气。“悬挂的金鱼灯和透明雨布中游荡的金鱼谐音‘金玉’,寓意年年有鱼;雨布承接从天而降的雨水,谐音‘鱼水’,有吉祥多财之意。”于童说,斗池上覆盖的镜子是他布展时的“灵光乍现”,既为作品提供不同的观看视角,又谐音“平静”,寓意平静安详。他用象征财禄的传统吉庆符号与光电系统相结合,用现代审美勾勒出“风水”中的“好兆头”,在疫情时代以美好寓意抚慰人心。“生命就是运动,只要运动就会产生无限能量,呈现出无数变化和可能。”艺术家刘原恺将此次展出的三件系列作品命名“纠缠”,呈现生命运动中不同事物发生的相互交集、影响。两件作品为漂浮木和医用金属材料构成的机械装置,机械与木头重复扭动,产生出多变的画面和重复有节奏的声场;另一件为装载医用金属材料的木盒,金属在机械驱动下碰撞作响,声音如同蚕在啃食桑叶,“像是人造物在发出絮语,又像在蚕食自然。”刘原恺说。作品使用的医用金属材料均为使用过、或从人身上拆下的手术器械、骨钉、人造关节等。冰冷的金属材料蕴含着人类为终极目标所付出的努力,坑洼遍布的漂浮木则经历过自然洗礼“白化”,带有强烈的生命印迹。两种材料摩擦碰撞,如同自然生命与人造生命在进行对话。

  通常认知中,老村是过去,城市是现在,科技是未来。但老村只能是历史吗?在作品“像素纪”中,UFO媒体实验室尝试重新编辑老村与城市的时空关系,虚构了一次对未来的“考古”:一把挖掘用的铁铲立在墙角,一盏 居民曾使用过的吊灯从屋顶垂下,厢房地面翻开的红色泥土里埋藏着数个屏幕碎片,屏幕在电视信号测试卡、APP图标、键盘等图像间闪动,当画面停留在键盘图像时,能听见猛烈敲击键盘的声音。在这个“考古”现场中,不属于认知中老村所处时代的信息技术产物被挖出,过去、现在、未来仿佛凝聚在同一时空,场地和作品的强烈反差让观众产生短暂的错乱感。UFO媒体实验以此提问:“我们所在的当下是老村的未来,还是老村过去的一个片段?”这样的一个问题既是在思考老村的未来,也是在思考城市的未来。老村消失和城市快速更替向新,如同格式化城市的共同记忆,导致 规划建设的模式化,城市也变得千篇一律。艺术作品的介入,能吸引人重新注意并思考老村的文化属性和内涵,或许也能为城市人居环境规划与改造提供另外一种可能性。■(编辑:九月)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

上一篇:汉字演化-硬笔练字一年级同步字帖
下一篇:软件定义汽车汽车工业软件不可或缺

相关文章